您的网页浏览器已过期!

更新您的浏览器,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,并获得访问本网站的最佳体验。

Your web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for more security, comfort and the best experience on this site.
更新浏览器 Update browser 忽略 Ignore

NEWS   2022-08-12

阿(我)拉(们)伐(不)一样的尚诚上海

五周年已过。信不信早在半个月前,“写篇文章投稿”就列在我的to-do-list。可是一直就没动笔,一是觉得写小作文怕被误解为“说教”;另一方面我真的不想说教、灌鸡汤,更可怕的是变成自我感动。

直到周末里,收到同事推荐的《把自己作为方法——与项飙谈话》,作者在前言中提到“与其自说自话,不如邀请读者加入对话,思想只有碰撞才更有意思”。受此启发,当下就向上海团队收集了问题。果然有质量的发问,让我在回答时也必须认真起来。回答途中更忍不住庆幸,幸亏这么做了,才避免了我们急于前奔,未能认真审视来路。

以下,就希望既解上海同学之惑,也对所有尚诚同行者有一点点的启发吧。

请问五年前给上海分公司定下的目标,在今天实现了吗?

就短期目标而言,答案是“实现了”。连续五年业绩翻番,我们不仅算活下来,而且活得还可以。

但Topline从来就不只关注短期。在上海一周年的时候,还没有什么客户以及团队还不到10个人,我们就大体规划了上海的长远发展方向。后来随着Topline十年战略的明确,总部规定了“该不该做”的问题,上海根据“愿不愿做”、“能不能做”来做战略承接,对自己的方向再一次刷新:

丨Topline上海的经营特色

以策略驱动的创意传播。传承Topline的策略擅长,能够懂战略、自上而下输出系统全局的传播思考;落地上Topline也有特色,通俗些理解,有点像“坦克阵”,通过实行信息碾压,拿下“人心市场”——在这方面,上海希望探索策略牵引下的更具创意的表达方式,实现传播上的精准引爆以及实效转化。

丨Topline上海的客户三维坐标系

X轴上是“3+2”五大产业方向:Topline深耕的领域智能硬件、互联网、金融,以及总部较多设在上海的生活、国际客户。

Y轴上也是“3+2”五大服务擅长:Topline有丰富的品牌0-1经验(例如创建新品牌)、品牌突破(例如小众破圈)、转型(例如从制造型到科技公司),以及上海擅长的更高审美和品牌传播输出(例如高端生活方式种草)、跨国品牌在中国落地与发展。

Z轴上则是通往未来的2条路径:上海脚踏实地从传播做起,同步孵化数据驱动运营业务,由此开始数字化营销的探索

丨Topline上海的人才成长体系

和Topline一脉相承,培育人才从靠谱的执行人做起,到策略导向的创意人、再到策略人,还能接着突破向上成长为企业业务的咨询伙伴。与此对应匹配培养体系,从传授基础专业技能开始入门,引领人才逐步打开视野,提升对社会、经济、全球竞争的理解。

长期目标,不说“实现”,路漫漫其修远。

这些目标,是否因五年里发生过的“大事”,而发生过改变?

目标来自Topline总体战略,理论上就不会轻易变。但这个问题仍值得讨论,说开了,才知道我们如何坚持目标。

首先, “大事”如何定义?应该不是客户切换。上海在五年里曾经服务过36个客户,如果变客户就要变目标,那上海要凌乱N次了。正如“瓦解往往从内部开始”,能影响目标的“大事”,更有可能在内部发生。我对这句话的深切体会,来自今年上海的疫情,封控的70多天折磨人心,我曾日日夜夜担心过我的团队经受不住。

幸好,上海挺住了。“挺住”二字的意义,不是我们掉没掉客户,而是我们自己的目标感没失、心气没掉,上海的管理团队始终在目标上有高度共识。

只是五年来,当然也有过迷茫,比如目标中有服务“国际客户”,放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看上去无比正确,但是在中间的2-3年面对国际客户总是有些不对味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采用方法是确定的路先继续摸索着走着,拿不准的保持信心、耐心、暂时搁置,想清楚了或者机会到了再做。

我想我们获得连续成长,不是因为某一件事做对了,应该是“咬定目标”+“坚持”+“想清楚再行动”的组合发挥的作用。

 

哪些长成了规划中的模样,哪些还没有?

当前实际业务已逐渐趋近规划。根据坐标系,客户和产品在慢慢经历了筛选、积累,正在演化成期待的样子。上海走到第五年,人才体系和组织能力将会是从现在延续到下一阶段的建设重点。

相信再有一段时间,当业务和人才“两条腿”一起迈步的时候,上海的经营特色作为业务和组织的结果,会呈现得更清晰。

 

未来,有没有特别想合作的客户?

从Topline的发展经历,我发现客户拓展,可以有两条清晰的脉络:

第一,随着现在客户共生演化,客户的业务发展到哪里,我们就可以做到哪里;熟悉客户所在的产业生态,我们也可以按图索骥;

第二,基于我们对于顶层的洞察能力,能从经济、产业、社会发展中识别出来新趋势、新势力的发生,与时俱进地积极参与其中。

所以,我们未来客户会是谁,我觉得答案不靠想象、不是某个人的偏好,也不是依靠人脉资源。答案就在我们每一位团队成员现在正在服务的客户里,在客户所处的行业、客户所面对的消费群体里。做好现在,就是在准备未来。

 

关于人才体系,未来1-2年公司在人员规模上有什么规划?

按上海的业务现状和趋势,人员规模翻番是近在眼前、可预见的突破。有同事问会不会很快搬家?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但规模本身不代表什么,我们更想追求的是组织能力。对下一个五年的上海,组织能力体现一是人员扩充后依旧能“上下同欲、力出一孔”;体现二是价值产出模式升级,大家一起能否做得更从容,1+1>3?体现三是持续成功的势能,避免规模上来回波动。

围绕组织能力提升,我们接下来会完善人才体系,设计匹配的培训机制、协同机制、激励机制,让这些机制真正在上海运转起来,让来到这里的人才首先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,其次还在上海乃至整个Topline找到更大的舞台。

 
前进的最大阻扰,可能是什么?会怎么应对?

关键,还是“人”。这也是为何今年五周年小小的庆典上,我们与上海同事沟通的主题是“阿拉伐一样”(我们不一样),来自Topline的价值观里有“尊重不同,彼此成就”。希望在团队里建立,看见/关心/尊重每一位不同个性/擅长/追求的同事,促进彼此成长/成事/成就的氛围。

建组织能力,势必是要建规则、建机制。但另一方面,组织也不应成为机器,避免人才成为“螺丝钉”或“工具人”,尤其我们这行需要思维活跃、眼界开阔、甚至阅历丰富的人才,才能做出打动人心、彰显美好的传播方案。人才的个性如何包容,甚至激荡出火花;如何顺应人性,在职场中发挥人性的光辉,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,也是管理者需要动员团队里每一个人一起来解决的。

 

五年来,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?

借此机会,先分享个不开心时刻吧。其实上海在刚起步的几年,嘴上不说,心里很焦虑,特别在意具体的目标是否达成,但是完成之后的快乐极为短暂。完成了这个目标后还有下一个,有时夸张起来连下一个具体事在哪都不知道,人始终处在“不满足”、“不确定”的状态里。

直到2021年,有一段时间,和团队连续打胜仗,一起分享成果,再一起成长、一起攻克下一个挑战,大家都很振奋——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开心令人上瘾。但我心里还有恐惧,担心如果哪次输了,连输两次,是不是团队就跑了?

规律就是,怕什么来什么。后来果然就遇到了“差点被迫要放弃千万级客户”的艰难时刻。连着几晚,直到深夜,团队还一起商量、推演假如发生最坏情况,我们怎么一起应对。最终是局面逆转。可我还不敢高兴。又过了约半年,我们输了一场看上去志在必得的竞标,团队再又一起复盘。

我清楚的记得,那天开车回家,一路上忍不住会笑,那真是最开心的时刻。但完全不是为这一稍纵即逝的时刻开心,是为团队之间找到了一种“一起,一次又一次”的可持续的状态而开心。外部环境,无论是经济与行业形势、客户变化或竞争竞标,外部“不确定”的破局点其实在内部,如果团队内能建立“打不散、不怕输”的相对确定性,换言之,我们自己内心笃定、输出稳定、成长可期,那千难万难还怕什么呢?

我希望在上海团队里,能帮助在更多成员之间,建立这样“一起,一次又一次争取赢、不怕输”的状态,彼此成就。

 

 

如果时间拉到五年后,或者期望上海分公司的十周年会是什么样呢?

我没有确切答案。开头所说的“连续五年业绩翻番”,那是做出来的,并不是设想出来的。未来的成就,掌握在所有上海团队伙伴的手上。

但做梦总是开心,畅想一下也无妨。还是回到尚诚制定过的十年战略目标——全球知名传播机构。上海作为国际都市,上海分公司可否成为尚诚中外业务连接的枢纽呢?毫无疑问是“可以”,以终为始,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实现所想。

 

如何长期保持高精力、高专注的工作状态?是瑜伽吗?

我有个秘诀,叫“不抱怨”。说出来简单,但很容易被忽略。日常我们总是遇到挑战、不如意,我们这行专业人士也常常自认能力超群,要是发生问题,那都是别人的问题。所以一不小心就心生怨,“抱怨”不解决具体问题,却非常消耗自己。当你视他人为敌人,那TA做什么都是和你作对;当你视困难是磨砺,当问题解决即收获成长。

“长期专注”,体力和心力缺一不可,瑜伽于我是加持,不抱怨不消耗是把自己的能量 “桶底”建好,实现正循环。否则不是一边鼓劲一边漏气吗?

 

怎么均衡工作和生活,并且做到双面赢家的?

既然是“双面”,那是不是就“一体”?这两件事,其实有没有可能是一件事呢?我在工作间隙生活(争分夺秒地去享受美食、出门前和孩子交流、朋友/家庭/兴趣以不耽误工作的方式放入calendar里),我又可以在生活里工作(和朋友吃饭闲聊中对工作产生了启发,回来就调整了工作方式)。

我的认知是“工作和生活”互相融合,那我就会在行动上,让这两者在我同一张calendar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你的认知是什么呢?要不要微调下试试?新世界或许就打开了。

 

本文作者

Topline上海 总经理 邵茗资